今天看见本省某律师微信大群里,居然有律师把常见常用的几个汉字都给写成了错别字。而这位律师同仁,看样子也多半不属于笔误,而是认识错误。
作为律师,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是很毁人三观的。但这件事强烈地刺激了我早就已经萌芽的想写这样一篇文章(讨论英语学习必要性)的念头。
由于微信和QQ聊天的兴起,我们有幸很容易就看到了许多人的文字。因为这样一来,许多可说可不说的并且也不急于对方回答的话,人们就可以在微信和QQ里说。
然而许多生长、学习在改革开放后的良好环境的人,许多初中高中毕业生,竟然在微信和QQ里经常使用一些错别字,甚至一些常见常用的简单字,居然也被他们“习惯性”地错用了。
当这样用的人一多,仿佛还成了一种“时髦”,有时我还怀疑起自己是不是错误了,甚至怀疑这是否是现今的网络新含义新用法呢!但是到网上去查一下,却没有查到这样的新含义新用法。
比如说,微信和QQ里最常见的一些人就是“那”“哪”不分,甚至刚好把两字用反了位置。比如就有人说:“我把张三的电话弄丢了,那位同学知道的麻烦告诉我一下!”在这句话里的“那”,本来正确的用法应当是“哪”字,因为本句话里的同学属于不确定的指代,但这位“高人”却把它用成了“那”。
“那”者,本来表示的意思是指较远处的某个确定的指代,与较近处的“这”指代的对象相对应。而“哪”字,则常常表示疑问或者某个不确定的指代。
如果这样的错误出现自己亲人身上,则更是让你哭笑不得,因为我更不能容忍自己的亲人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常常忍不住还要给他们纠正一下。别人的错误则与我无干,我犯不着与他们较真,还得罪人。
其次,另一种比较常见的错误则是许多人对“这”、“在”、“再”的用法傻傻分不清,胡乱混用。
许多人就将“这”和“在”混用了,就是在该用“这”的地方却被用成“在”,而在该用“在”的地方却被用成“这”。
“这”者,指示代词也,指代或指示的是较近处的对象,与指代较远处对象的“那”相对应。而“在”常常用作动词、介词、副词、助词等。
而“再”字,许多人除了用于“再见”以外,就不再用“再”字,而在该用“再”地方用成“这”或“在”。
“再”者,表示“下次”、“第二次”、“第二个”之意也,一般是副词。也就是说,“再见”的本来含义应当是“现在我们分别,下次又见”,但许多人似乎就只把它理解成“分别”之意。所以,除了将“再”用于“再见”外,他们就不会再用到“再”字。
还有人常常把“却”说成“确”。“却”者,常常用于表示转折之含义,系转折连词。“确”者,则常常用于表示明确肯定之含义,是副词。
实在不可理喻,许多人作为新时代新的良好环境里成长越来的人,居然也不能准确区别使用简单常见的“那”和“哪”,还有“这”、“在”、“再”。
自1984年以来,教育部就宣布将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强行在校生学习英语已有三十七八年了。
三十八年来,中国已经从一个比较贫穷落后的民展中农业国家发展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没有贫困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甚至成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和工业产品的供应中心。
曾经,我们将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理由,是因为世界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几个国家都是说英语的国家,为了向他们学习,所以我们强行在校生学习英语。
但是事实上直到如今,不知有关部门是否统计过,这些年来学过英语的人,究竟有多大比例的人有用到英语的地方?!
反正在我所认识的人中,从普通农民到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无一是真正在工作、生活中有使用英语或者必须使用英语的人。
当然这里面的英语教师除外,因为这些英语教师并不是真正在使用英语,而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要求学生必须学英语,所以这些英语老师才因而课堂上教英语即使用英语。但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生活中用英语。
如果我们取消中小学英语教学,那么显然这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就无处可用英语;由于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那么相应地大学里就要取消大量的英语专业,于是相当大一部分大学英语老师也不必再教英语。
所以如果要统计在工作、生活中真正需要用到英语的人数比例,英语教师是不能统计在其中的。
当中国还很落后的时候,真正有用英语的人都还那么的少;那么,当中国越来越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时候,从趋势和规律上来说,以及从语言的使用总人口数量上来说,最应当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恰好应当是汉语而不是英语。
曾经,许多人为了学习英语,耽误了许多学习汉语和数理化的大好时光,而结果许多人的英语也并没有学好,汉语和数理化也因此没有学得更好。
由于缺乏应用英语的环境,许多似乎英语成绩不错的人,其实也学成了哑巴英语,能写却不能听和说,至少大多数英文语句是不能听和说的。
就如我吧,当初高考时英语和语文成绩是很接近的,并且在贵州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时,大学里并没再开设汉语(语文)课,却开设了英语课,然而结果如今,我却没有能力使用英语,并且我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显然比汉语应用水平要差很多个档次!于我而言,这实际上是很悲哀的结果!因为英语学成这个可怜的样子,还严重地耽误了我其他科目的学习!
正如上面所说,当我们连简单的母语都还没有学好的时候,那么英语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诚不如,将浪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无谓时光,用来先把自己的母语学好才是正道。
而事实上,英语其实并没有汉语来得科学和准确。
中国汉字的数量,大约有十万个,但是日常使用的汉字却只有几千个。据统计,1000个常用汉字就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资料,3000字则已覆盖达到99%的书面资料。而这2000至3000的汉字,就可组成具有丰富含义的数以万计的词语或成语。《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内收3500字:分为常用字2500个和次常用字1000个。
而英语中据说常用的单词则有高达3-4万个,无法像汉语那样依靠2000至3000的字来组成丰富含义的不同的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一个萝卜一个坑地进行超大量的英文单词记忆和学习。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英语学习负担大大超过了汉语。
最可恨的是,如此超大量的英语单词学习,却不能像汉语那样准确地表达情意。
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在英语里都是用单词Uncle,叫人傻傻分不清他究竟是你叔叔、伯父、伯伯,还是你的舅父、姨丈、姑父!又比如,爷爷和外公的英语都是grandfather,奶奶和外婆的英语都是grandmother,姐姐和妹妹的英语都是sister,如此等等,实在是稀里糊涂。
另一方面,同样含义的词语或者句子,英语所发音节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汉语。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和使用之累,不信我们数数上面列举的几个英语单词与对应汉字的音节进行比较。比如爷爷,汉语章节只有两个“爷”音,而英语则有六个音节为“葛暖得发热儿”。
如今,已有不少清醒的专家,开始意识到了英语学习的消极意义,都明确提出了反对在中小学强推英语学习的主张。
如果因为学习英语而耽误了汉语的学习,实在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了。
英语,已经到了必须将其从高考科目中删除的时候。抑或,将英语作为选学科目也可,大可不当作为必修科目。
又或者,我们只需要学习掌握到现行的初中英语水平就行,高中就可以不必再学习。至于将来有必须使用英语的行业和专业,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基础或英文学习天赋自主选择到大学进行深造即可。
毕竟我的感觉,现实工作和生活中99.99%的人是用不到英语的。至于那些有使用英语必要的人,你就到大学时再去作为专业学习或者作为第二专业选修吧。何必因为那不足0.01%的英语使用量而强迫所有人耽误大好时光去学习无用的英语呢?!
各位读者究竟认为如何,允儿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讨论,以期证明英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究竟是否真的具有学习必要性。
海量精品VIP课程——网络创业、副业赚钱、AI项目、引流方法,点击进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iyuen.com/1015.html